如今,每天有3萬把梳子從黃岡出發,經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,銷往世界各地。
去年4月,在浙江經商成功的王洪勇,回到家鄉黃梅縣大河鎮向城村,投資8000萬元成立湖北省紅凡日用品有限公司。
靠著過硬的技術和前期積累的客戶資源,公司訂單持續火爆。
從貨車司機到“梳子大王”
2000年,王洪勇還是一名大貨車司機,兜里揣著500元,和妻子到浙江省寧波市打工。
在當地一家梳子廠,他當駕駛員,妻子則在車間操作設備。空閑時,他就琢磨廠里的設備,很快便掌握了維修竅門,成為廠里“吃香”的植毛機維修工。憑借著過硬的技術,王洪勇升為廠長。
2012年,夫妻倆決定自己創業,成立梳子公司。
公司剛開始就是一個小作坊,沒錢買新設備,兩人就去市場淘二手的,出了問題自己修。
他深知:小商品制造拼的就是成本,必須把每一個流程都牢牢“摳”好。
為此,王洪勇沒少動腦筋——
裝梳子的PVC桶,他不從市場上購買,而是自己研究吸塑設備、覆膜技術;
為方便梳子在注塑環節加速冷卻,他專門設計自動化水冷池,省去人工撈取時間;
仿原木紋梳生產工藝復雜,同行幾乎都選擇拿出去代加工。為“摳”出近10%的成本,他自己購買設備、底材,選膜和花色,花費半年時間,一遍遍調試水壓、比例和速度等,還原出滿意的效果。
公司經營越來越好,一年銷售額達到3000萬元。王洪勇也成為小有名氣的“梳子大王”。
攜8000萬元回鄉建廠
2024年,王洪勇面臨抉擇:寧波廠房租金越來越高,這些年做生意攢下8000萬元,是用來在寧波買廠房,還是回家鄉建工廠?
看到越來越多的同鄉人返鄉創業,他有些心癢癢。
“好不容易闖出一片天,各方面都盤順了,怎么又給自己找麻煩?”面對大家的質疑,他道出考量:如今國際市場持續火熱,梳子制造是勞動密集型產業。要想擴產,必須擴招。黃岡不僅用地成本低,還有許多優質勞動力。
去年4月,王洪勇回到家鄉大河鎮向城村,成立湖北省紅凡日用品有限公司,招聘60多名員工生產。
注塑、噴漆、插針、植毛、染頭、包裝……每個流程,他都親自示范、手把手教。
“遇到什么技術難題,找他總可迎刃而解。”“90后”注塑機調機師吳達說,經過培訓上崗后,在實操中遇到不懂的,馬上就能求助身邊的“大神”老總。
“梳子的形狀千奇百怪,最難的就是讓非標準化的產品,維持產量和質量的穩定。”王洪勇介紹,S型梳的曲面較多,植毛面均不在一個平面,稍不注意就會出現不齊或漏掉。為此,他不厭其煩地調整水平、垂直軸和夾具,一根一根地手動設置操作。一把梳子整整有220個孔,他就調整220次參數。現在,工人們只需照著他設定好的模式做,就能實現精準打孔和量產。二手注塑機回收
200余種產品滿足各國顧客偏好
3月1日,走進公司展館內,炫彩電鍍梳、青花瓷梳、氣墊梳等200余種產品整齊排列。
“梳子體積小、重量輕、好運輸、放不壞,適合跨境電商。”王洪勇把各國顧客的偏好摸得清清楚楚:歐美人喜歡大手柄、有質感的氣囊梳;日本人喜歡小巧精致的木梳……
“沒有性價比就沒有競爭力,海外客商對‘中國造’的認可主要來自物美價廉。”王洪勇精準切中需求,用“多面手”留住八方客——
德國、日本等地客戶對梳子生產工藝要求極高,檢測過程中不能有刺激性氣味、灰塵發絲等異物。為此,他主動改造噴漆流水線,從之前的噴油性漆改成噴水性漆,出廠前嚴格“內測”,最終做出近乎“食品級”的梳子;
近些年,美國逐漸流行電鍍梳,他就根據客戶設計調整漸變撞色噴涂工藝,為梳子披上潮牌“華服”;
意大利等國采購商拿著氣囊梳上門,要求他1:1復刻,他就沉下心設計、研發,實現完美“平替”。
如今,王洪勇的工廠訂單源源不斷,計劃擴招到120名員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