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塑技能與PUR反響技能的結合
在2004年德國杜塞爾多夫世界橡塑展上,克勞斯瑪菲展現了被命名為Skin-Form的出產單元,該出產單元是克勞斯瑪菲初次將注塑技能與PUR反響技能進行的組合。
帶有PUR成形外表的PA 6 GF30轎車座椅安全帶帶扣。該帶扣在注塑模具內直接受到沖刷,因而具有茸毛質感的外表光潔度
在2004年德國杜塞爾多夫世界橡塑展上,克勞斯瑪菲用其Skin-Form出產單元演示了出產PA 6 GF30轎車安全帶扣的進程——經注塑后的PA 6 GF30轎車安全帶扣可在注塑模具中經受用聚氨酯甲酸酯的‘沖刷’,這樣,可使成形件外表直接作用于產品上。聽說這是代替一般的軟上色或后噴涂方式的真正辦法。據了解,這項技能是由克勞斯瑪菲與Esslingen的座椅連接件制造商Sarnamotive Schenk GmbH以及Friedrichsdorf的PUR制造商Rühl Puromer GmbH聯合開發的。在開發中,克勞斯瑪菲擔任開發相關的機器,而Sarnamotive Schenk首要致力于元件與模具規劃,Rühl Puromer則為該聯合項目供給關于PUR成形外表的專業知識。
據稱,Skin-Form技能可制造出外表具有舒適的茸毛質感以及高抗劃傷功能的產品。由于該整合進程——成形外表直接作用于產品上,能夠掩蓋更小的麻坑,從而為注塑元件供給了更多的規劃空間。因而,該項技能乃至適用于有密封要求的雜亂外表。一起,還能夠使用一種模具生成0.8~4mm的具有特定壁厚值的PUR成形外表,并能夠改善外表質感。假如零件脫離模具時沒有成形外表,能夠恣意打磨,隨時備用。此刻不需要備選制造辦法中所必需的進一步加工進程,這樣,能夠以低價的成本制成高品質的外表。
據克勞斯瑪菲產品司理Markus Betsche介紹,注塑技能與反響技能兩種工藝的結合是這種出產單元的關鍵因素。作為濕加工處理進程,PUR的加工進程對溫度變化十分靈敏。但是,經過調整進程參數,能夠十分容易地將現在的1+1模腔滑臺模具轉換為高功能模具。由于注塑和PUR沖刷在同一模具內進行,所以為了完成進程全自動化,需要將脫模劑的填充也整合至出產單元中。
在2004年德國杜塞爾多夫世界橡塑展上展出的為處理PUR元件而應用的KM 160-750 CX注塑機以及RIM-Star Mini-Dos混合與配料設備的Skin-Form工廠一瞥二手注塑機回收
該技能選用的是雙組份的注塑形式,因而使用了PUR混合管替代另一個注塑設備而被安裝在Skin-Form單元上。此外,在展覽中展出的設備裝備還包含一個安裝有LR 100系列線性機械手的KM 160-750 CX注塑機,一起鎖模設備固定側還裝有一個帶有滑臺的模具。模具的模芯部分緊固在移動側,PUR元件的混合管也安裝在移動側。
其出產進程是,首先在注塑模具方位預打針聚酰胺托架。在冷卻期的最終,模具打開,滑臺移入至PUR模具方位。模具封閉后,PUR涂層經由與IM-Star Mini-Dos混合與配料單元相連接的混合管被注入模腔。反應時刻結束后,再次打開模具,線性機械手移至模具內并從頂針側取出元件。零件取出后,被刺進沖頭設備,此刻將薄膜澆道從PUR元件移除,然后機械手將零件放置于包裝單元內。